一、对称三角形
形成过程:当股价进入盘整阶段后,其波动幅度逐渐缩小,每次变动的最高价低于前次的水平,最低价高于前次的水平,股价变动领域的上限为向下的斜线,下限为向上的斜线,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称的三角形,在此过程中成交量逐渐减少,多空双方的力量对比趋于平衡。当股价走到三角形顶部时,多空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股价突破三角形区域,从而结束盘整状态而继续原先的走势。
判别要点:
股价越接近其顶点而未能突破其界限时,其力量越小,太接近顶点的突破通常会失效。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突破点应该位于距离三角形底边 1/2 - 3/4 处的地方。
股价向上突破三角形时,需要大成交量的配合,向下突破则没有这个要求。
当股价突破界限时,其上涨或下跌的幅度至少为三角形底边的距离。
当股价突破三角形后,有时会出现反抽的现象,这时要求向上突破后的反抽应止于上界线的延伸,向下突破后的反抽应止于下界线的延伸。否则,这种突破可能是假突破。
突破后的走势:向上突破时,通常发生在价格产生了一段升幅,由于涨幅已大,短线获利盘开始获利了结,形成了对价格的打压,但看多者逢低继续买入,便形成了相互拉锯的三角形整理状态,价格运行一段时期后,将在一个较窄的区域内暂时达到平衡,多空双方势均力敌,这时如果出现一种力量(常是一种外力),加入到多方之中,均衡即被打破,产生向上突破,并指示了向上攻击的方向,一波升势又将展开。向下突破时,通常是在价格产生了较大的跌幅,因跌幅较大,投资者惜售,短线买家进入价格形成三角形整理形态,多空力量暂时平衡,但这只是下跌途中的中转站,一旦新的利空因素产生,稍有卖压,平衡即被打破,产生向下突破,另一轮跌势又将开始。
成交量要求:向上突破时,必须有较大成交量的支持,成交量增加幅度越大,突破的可信性就越高,向下突破时,可以有较大成交量增量,也可以没有成交量增量,没有成交量增量突破可以成立,如有大成交量的配合,向下突破就更为有力。
突破后的确认:突破后 3 日内,价格没有重新走回对称三角形之内,这样可以确认价格已走出对称三角形,形成了向上或是向下的突破。对称三角形形态内的第一个高点和低点延伸至三角形顶端的这条直线叫颈线力距,一个对称三角形其突破信号通常产生于颈线力距的 1/2 或 3/4 处,在这种距离产生的突破,一般较有力度,理论上如果价格超过 3/4 长度位置后,仍未产生有效突破,价格会缓慢运行至对称三角形顶端,多空力量相互抵消,价格继续横向运动,但在实践中,也经常出现价格直至运行到三角形顶端时,才产生向上或向下的突破。
突破后的空间度量:理论上,对称三角形突破后,其向上的最小涨幅和向下最小跌幅是对称三角的宽,也就是对称三角形形态内,第一个顶点与第一个低点之间的垂直距离。通常在距三角形底边一半或四分之三处突破时会产生最准确的移动。
投资策略:在对称三角形形态内,应遵循等待,观望,休息的策略,直至产生突破方向时,才进入市场。
二、上升三角形
形态特征:价格在某水平呈现当正当强大的卖压,价格从低点回升到水平便告回落,但市场的购买力十分强,价格未回至上次低点即告弹升,这情形持续使价格随着一条阻力水平线波动日渐收窄。把每一个短期波动高点连接起来,可画出一条水平阻力线;而每一个短期波动低点则可相连出另一条向上倾斜的线。
突破后的走势:在突破顶部水平的阻力线时,有一个短期买入信号。
三、下降三角形
形态特征:形状与上升三角形恰好相反。上升三角形显示买卖双方在该范围内的较量,但买方的力量在争持中已稍占上风。卖方在其特定的价格水平不断沽售不急于出货,但却不看好后市,于是价格每升到理想的沽售水平便即沽出,这样在同一价格的沽售形成了一条水平的供给线。不过,市场的购买力量很强,他们不待价格回落到上次的低点,更急不可待地购进,因此形成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需求线。下降三角形则情形相反。
突破后的走势:在突破下部水平阻力线时有一个短期卖出信号。
四、扩散三角形
形态特征:扩散三角形也叫喇叭形,大多出现在顶部,为看跌形态,是头肩顶的变形,价格经过一段时间的上升后下跌,然后再上升再下跌,上升的高点较上次为高,下跌的低点亦较上次的低点为低,也就是说在完成左肩与头部之后,在右肩反弹时超越头部的高点创出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