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板块近期在股市和期货市场的双双大涨,并非偶然,而是由供给收紧、需求预期增强和市场风格切换这三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首先,在供给端,政策层面的强力约束成为了最关键的推手。自今年7月国家能源局启动核查超产政策以来,国内原煤产量已连续三个月出现同比下滑。与此同时,一年一度的中央安全生产考核巡查组即将在11月进驻全国各省份,这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于未来煤炭供应将持续偏紧的预期。在“反内卷”政策导向下,国有大矿被要求避免恶性竞争,这从根源上抑制了供给的无序扩张。此外,前九个月煤炭进口量同比下降超过11%,海外补充渠道也在收缩,共同加剧了市场对供给紧张的担忧。
在供给受限的同时,需求侧的乐观预期则为煤价上涨增添了另一把火。天气因素扮演了重要角色。十月上旬异常的“南热北冷”推高了电煤消耗,而进入下旬后,全国大范围的气温“跳水”使得北方地区提前感受到寒意。气象机构预测,拉尼娜现象可能持续至明年冬季,这大大增强了市场对于今年将是“冷冬”的判断。随着北方地区陆续进入供暖季,“迎峰度冬”的用煤高峰即将到来,电力耗煤和供暖用煤的需求韧性十足。在供需缺口的推动下,现货价格已经率先启动,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突破740元/吨,部分主产区的煤价单周涨幅甚至超过百元,强劲的现货为期货和股票价格提供了坚实支撑。
除了基本面因素,当前市场环境的演变也让煤炭板块获得了资金的格外青睐。在外部贸易摩擦存在不确定性、部分科技成长板块前期涨幅过大的背景下,市场风险偏好有所降低,资金开始从高估值板块向低估值、高股息的红利资产切换。煤炭板块恰恰符合“红利+防御”的属性,其稳定的高分红在震荡市中显得极具吸引力。国资委近期将“稳煤价”与“稳电价”并列为核心议题,这相当于为煤价设置了一个隐形的政策底部,大幅削弱了板块的下行风险。综合来看,供给收缩、需求坚挺的政策组合拳,遇上了市场风格向红利资产的轮动,共同造就了这场煤炭股与煤炭期货的“煤飞色舞”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