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走强,在岸、离岸汇率8月分别上涨0.83%和1.21%,中间价逼近7.1关口。这一趋势背后,既有美元指数走弱、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等外部因素,也包含国内经济回稳、外资流入A股等内部支撑。对于国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而言,人民币升值将通过成本传导、价格联动、资金流动等多重路径产生影响,不同品类期货的反应呈现显著分化,同时需警惕市场情绪与政策调控的叠加作用。
国内大宗商品期货中,原油、铁矿石、铜、大豆等品类高度依赖进口,其价格形成机制与国际市场紧密挂钩。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口成本下降,直接压制相关期货价格。以原油为例,国际原油以美元标价,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7.3升至7.1,进口商兑换美元的成本降低约2.7%,对应到国内原油期货价格可能存在同等幅度的下行压力。这种成本传导效应在铁矿石、大豆等品类中更为显著:铁矿石进口依存度超80%,人民币每升值1%,理论上可使国内铁矿石期货价格降低0.8%-1%;大豆进口依存度超90%,汇率波动对期货价格的影响系数更高。
此外,人民币升值可能强化“进口替代”逻辑。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保持稳定,人民币升值后国内进口成本下降,可能导致进口量增加,进而压低国内现货价格,期货市场通过基差修复机制跟随下跌。例如,2023年人民币阶段性升值期间,国内大豆期货价格与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的比值(进口价差)收窄,反映人民币升值对进口成本的对冲作用。不过,这一影响需结合国际市场供需基本面:若国际市场因地缘冲突、减产等因素推涨价格(如2024年红海危机推高原油价格),人民币升值的压制作用可能被部分抵消,呈现“外强内弱”的价差结构。
与进口依赖型品类相反,部分大宗商品如钢材、焦炭、化工品等具有较强的出口属性,人民币升值可能通过提升出口成本、削弱国际竞争力,间接影响国内期货价格。以钢材为例,中国是全球最大钢材出口国,人民币升值1%,意味着海外买家以美元支付的成本上升1%,可能导致出口订单减少,国内库存累积,进而压制螺纹钢、热卷等期货价格。2022年人民币阶段性贬值期间,国内钢材出口量同比增长23%,螺纹钢期货价格受出口需求提振上涨;反之,2023年人民币升值后,钢材出口量回落,期货价格承压。
不过,这种影响存在“弹性差异”:若商品在国际市场具有不可替代性(如中国特钢产品),或海外需求处于扩张周期(如全球基建复苏推高钢材需求),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抑制作用可能减弱。此外,部分出口型企业通过外汇套期保值工具锁定汇率风险,期货市场的价格反应可能滞后于现货市场。例如,化工品中的涤纶、塑料等,企业普遍通过远期结售汇对冲汇率波动,人民币升值对期货价格的短期冲击较小,但中长期仍可能因出口利润压缩而传导至期货市场。
人民币升值往往伴随跨境资金流动的变化,进而影响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的流动性与投机情绪。近期人民币升值与外资流入A股形成“股汇联动”:8月A股三大指数涨幅均超7%,北向资金净买入逾200亿元。这种风险偏好回升可能传导至商品期货市场,尤其是与宏观经济关联度高的“工业品期货”(如铜、原油),吸引投机资金增仓。历史数据显示,人民币升值周期中,国内商品期货市场的成交量与持仓量往往同步上升,价格波动率放大——2020年人民币升值期间,沪铜期货持仓量增长15%,价格波动率从12%升至18%。
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可能引发市场对“政策调控”的预期,抑制过度投机。若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因汇率波动出现非理性上涨或下跌,监管层可能通过调整交易手续费、提高保证金等措施稳定市场。例如,2021年国内煤炭期货价格暴涨后,交易所多次出台调控政策,人民币升值背景下若出现类似情况,政策干预的可能性更高。此外,人民币升值与美元走弱往往伴随全球流动性宽松预期(如美联储降息),这可能推涨黄金、白银等避险属性商品的期货价格——黄金作为“非美货币定价资产”,在美元指数下跌、人民币升值周期中,国内黄金期货价格可能同时受益于国际金价上涨和汇率红利,呈现“双击”行情。
尽管人民币升值对大宗商品期货存在普遍影响,但不同品类的反应差异最终取决于自身供需基本面。对于供需紧平衡的品种,汇率波动可能仅构成短期扰动;而对于供需宽松或过剩的品种,汇率影响可能被放大。例如,2024年国内铁矿石市场因钢厂产能调控、需求疲软呈现供过于求,人民币升值叠加现货价格下跌,铁矿石期货价格跌幅远超汇率波动幅度;同期原油因OPEC+减产维持供需紧平衡,人民币升值对原油期货的压制作用被国际油价上涨部分抵消,价格呈现震荡走势。
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对大宗商品期货的影响是“边际变量”,核心驱动力仍来自全球及国内的供需格局。若国内经济持续回稳(如房地产政策放松提振钢材需求、汽车消费复苏推高原油消耗),或国际市场出现地缘冲突、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可能脱离汇率波动逻辑,走出独立行情。例如,2021年人民币升值期间,国内动力煤期货因“双碳”政策导致供给骤减,价格逆汇率趋势暴涨,反映基本面的决定性作用。
人民币升值对国内大宗商品期货的影响呈现“进口压制、出口扰动、情绪放大”的特征,投资者需区分品类属性制定策略:对于原油、铁矿石等进口依赖型期货,可逢汇率升值布局空单,或通过跨市场套利(如做多国际期货、做空国内期货)对冲汇率风险;对于钢材、化工品等出口敏感型期货,需关注出口数据与库存变化,警惕“汇率+需求”双杀风险;对于黄金等避险品种,可把握美元走弱与人民币升值的“双击”机会。同时,需密切跟踪央行政策动向(如离岸央票发行、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及国际市场情绪(如美联储降息预期、美元指数走势),避免单一依赖汇率波动进行交易。
总体而言,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将更趋复杂,结构性分化取代普涨普跌,基本面与汇率的“动态平衡”成为核心矛盾。企业与投资者需强化汇率风险管理,利用期货工具对冲波动,同时聚焦供需紧平衡品种的结构性机会,在风险与收益的再平衡中寻找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