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轮生猪行业的"反内卷"政策确实动了真格。农业农村部牵头搞全国统一产能调控,要把能繁母猪从4050万头压到3950万头,还要求牧原、温氏这些龙头大佬带头减产。更狠的是出台"降体重"新规——国储收储标准从120公斤降到115公斤,逼着养殖户把猪提前出栏。这相当于给整个行业来了个"强制减肥计划"。但问题是,现在生猪存栏量还是太庞大,前十大猪企的市场份额已经占到24%,这些巨头减产速度根本赶不上母猪的生产效率。就像高速上堵车,虽然交管局要求所有车降速,但前面已经堵了十公里,一时半会根本疏不通。所以政策利好是实在的,但想立刻扭转供需局面,恐怕还得等个半年到一年。
生猪期货最近确实涨了点,但仔细看盘面就知道,资金压根不信短期能反转。主力合约还在18000元/吨附近挣扎,远月合约甚至还在贴水,说明机构认为下半年供应压力依然山大。现在期货交易员最关心三个数据:一是每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虽然降到3950万头但仍在高位),二是出栏均重(降到90公斤但仍有下降空间),三是二次育肥比例(政策很难完全监控)。最关键的是,这些政策执行起来会打折扣,比如南方水网地区的环保整治,可能反而导致养殖户提前抛售。历史上每次猪周期见底前,都会出现"政策底-市场底-价格底"的三部曲,现在可能刚走到第一步。如果想靠炒期货赚钱,最好等现货价格连续两周站稳16元/公斤再说。
这轮"反内卷"最大的价值,是彻底改变了生猪行业的游戏规则。以前散养户靠二次育肥投机赚差价,现在政策直接卡死体重上限;以前猪企疯狂扩张抢份额,现在龙头都被请去喝茶要求自律。长期来看,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高,猪周期波动会减缓,像牧原这种成本控制好的龙头会持续受益。但对应到投资上,千万别追着政策消息买期货——2021年那次产能调控,期货兴奋了一周就跌回原形。更稳妥的做法是盯着头部猪企的股价,或者等期货深度贴水时布局远月多单。记住,猪周期从来都是"绝望中见底,犹豫中上涨,疯狂中死亡",现在行业才刚刚开始"反内卷",离真正的供需平衡还早着呢。要是真想赌涨价,不如直接买点温氏股份的股票,至少不会像期货那样爆仓。